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間: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馮太后主持改革;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其改革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意義是促進我國的民族大融合。
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馮太后主持改革。
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布了與之相聯(lián)系的三長制和租調制。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制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進展。
第二,整頓吏治。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tǒng)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
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操縱,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
第四,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復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有利于我國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經濟的進展,有利于我國少數(shù)民族從奴隸制向封建制度的過渡,有利于我國民族的團結。
感謝閱讀,以上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間內容及意義的相關內容。希翼為大家整理的這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間內容及意義內容能夠解決你的困惑。